3月4日下午,供用電技術教研室在敏行樓308室開展“AI智能有效賦能課堂教學”專題教研活動?;顒泳劢谷斯ぶ悄芗夹g與電力專業(yè)課程的融合實踐,教研室全體教師圍繞AI工具的應用場景、操作技巧及教學成效展開深入研討,為提升教學效率、優(yōu)化課堂質量注入新動能。
AI輔助教學:從題庫構建到課件生成
活動中,武建衛(wèi)老師分享了利用DeepSeek智能工具優(yōu)化高壓電工培訓題庫開發(fā)與PPT課件自動生成的經驗。通過精準的提示詞指令(如明確知識點范圍、題型比例及難度梯度),DeepSeek可快速生成符合行業(yè)標準的試題庫,并自動標注答案解析。同時,結合Kimi平臺的模板匹配功能,能夠一鍵生成結構清晰、圖文并茂的PPT課件,將原本需要數(shù)小時完成的備課工作縮短至30分鐘內。這一方法尤其適用于標準化培訓場景,為教師節(jié)省了重復性勞動時間。
智能備課與課堂互動:豆包助力繼電保護課程
王俊吉老師以《繼電保護及二次回路》課程為例,展示了豆包AI在備課環(huán)節(jié)的應用。通過豆包的“AI提問”“實時翻譯”及“文獻總結”功能,快速整合繼電保護領域最新技術案例,并生成互動式教學腳本。例如,輸入“繼電保護整定計算實例”后,豆包可自動生成包含計算步驟、常見錯誤分析的教學案例,同時支持中英文文獻對照閱讀,顯著提升了備課效率。王老師強調,豆包的“劃詞搜索”功能還能實時解答學生課堂疑問,增強師生互動。
AI賦能實踐教學:PLC課程的虛實結合探索
林敏老師結合《PLC應用》課程,分享了AI技術在實訓教學中的創(chuàng)新應用。他利用AI虛擬仿真平臺,構建PLC編程的交互式實驗場景,學生可通過自然語言指令模擬工業(yè)控制流程,系統(tǒng)即時反饋調試結果。林老師表示,這種“虛實結合”模式不僅降低了設備損耗成本,還提升了學生對復雜控制邏輯的理解深度。
多工具對比:AI技術落地的選擇策略
唐建偉老師系統(tǒng)梳理了當前主流AI工具的特點,并對比其適用場景。他指出:DeepSeek擅長邏輯推理與專業(yè)內容生成,適合題庫開發(fā)、技術文檔整理;豆包在實時交互、多語言處理方面表現(xiàn)突出,適用于備課資源整合與學生答疑;Kimi的PPT一鍵生成功能可大幅簡化課件制作流程;虛擬仿真AI平臺則能有效彌補實訓設備不足,強化實踐教學效果。唐老師建議,教師應根據(jù)課程特性“組合式”使用工具,例如“DeepSeek生成內容+豆包優(yōu)化互動+Kimi設計課件”的協(xié)同模式。
本次教研活動通過案例分享與實操演示,展現(xiàn)了AI技術賦能電力專業(yè)教育的多元路徑。未來,教研室計劃建立AI教學資源庫,并開展教師智能工具應用培訓,推動教學改革向縱深發(fā)展。
供稿:顧晟吉
審核:韋玉龍
終審:楊軍